2018年 No.8

親愛的讀者,

地球日倒數一個月,同事們(包括小編我)都在為了明天的地球日啟動記者會而忙碌著。大家還記得嗎?今年地球日的主題是「終結塑膠污染」,我們將在記者會中揭露塑膠污染十大真相,同時,記者會中會有我們許多NGO和企業夥伴們也將會出席,表達終結塑膠污染的決心(握拳!)更特別的是,運籌全球地球日的世界地球日網絡(Earth Day Network, EDN)得知台灣環保署宣示2030禁用塑膠的政策之後,特別錄了一段短片,表達對於台灣各界在禁用塑膠政策上的肯定與感佩。

若要說這世界、這年頭有什麼萬惡無一好的東西,我想除了塑膠塑膠和塑膠,小編還真想不到什麼其他的了。不久前,參與國際淨灘行動(International Coastal Cleanup , ICC)的台灣各團體整合並公布2017年的海洋廢棄物監測報告,其結果顯示:在兩個月的監測期間內,共清除46,324公斤的垃圾,其中以49,305個寶特瓶、32,347個塑膠瓶蓋、23,113支吸管、17,321個玻璃瓶以及16,436個塑膠袋為大宗。這就說明了儘管台灣的環境教育已經做得很好,公部門也不乏相關環保政策,但反觀生活實況,民眾仍普遍習慣使用塑膠杯、免洗竹筷、吸管、塑膠袋等一次性用品,顯示台灣在環境教育及個人習慣上,長期存在知行不合一的狀況。塑膠垃圾已是全球大災禍,本期電子報,我們一起來看看台灣和中國的減塑想像。

請加入連署,支持2030全面禁用一次性塑膠吸管、飲料杯、購物袋、免洗餐具政策

2017年7月由荒野保護協會、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、海洋公民基金會、蠻野心足生態協會、綠色和平、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、海湧工作室及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等8個公民團體與環保署一起創立的海廢平台,於2018年2月13日共同推出「海洋廢棄物治理行動方案」。其中影響社會各界層面較廣,也較受到矚目的項目是環保署提出的:「2020內用禁用、2025以價制量限用、2030全面禁用吸管、飲料杯、購物袋、免洗餐具等4種一次性塑膠製品。」

描繪臺灣的無塑未來

目前為止,我們已聽說太多讓人膽寒的海洋塑膠污染,不論是尾巴纏住塑膠棉花棒的海馬,或本該是世外桃源的島嶼天堂變成塑膠噩夢,在在顯示,塑膠氾濫已經瀕臨地球生態能容忍的臨界點。早自 2002 年起臺灣就開始禁用免費塑膠袋,這讓臺灣成為最早限用免費塑膠袋的地方之一。然而,一般民眾仍然持續使用(與拋棄)大量的塑膠袋,源頭減用還有很長的路要走。

快遞、外送增「白色污染」 中國擬升級限塑令救海洋

中國中央政府最高規劃機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(發改委)在2018年1月5日在其官網上宣布,正在研究制定一份新的防治塑膠垃圾污染政策文件。這份尚未頒布的文件看起來將是已經實行了十年的「限塑令」的升級版。2008年3月,發改委宣佈全面禁止生產、銷售、使用厚度小於0.025毫米的塑膠購物袋,並且要求所有零售商對塑膠袋進行收費。發改委指出,這份新的文件將對塑膠製品進行全面、細微的監管,更多的塑膠製品將面臨禁用,也有可能加速環保材質替代方案的產生。具體細節還在研擬中,發改委也在官網上開設專欄徵求大眾的意見。

國土綠網再邁步:在傳統領域種樹 以生態廊道縫合海岸、中央山脈

我們以為中央山脈和海岸山脈是兩條平行不相往來的山脈,其實不然。在人類尚未大幅進駐開發之前,兩山脈間是廣袤的森林綠帶,有如連體嬰般緊密相連,野生動物得以自由穿梭。如今卻因道路開發、河岸工程水泥化而切斷兩者的交流。為了重新串聯兩者之間的關聯,農委會啟動的國土綠網計畫,開啟台灣第一條海岸山脈到中央山脈,長達2.5公里、接近500公尺寬,國內最大尺度的生態廊道。今年3月12日植樹節當天,總統府的中樞植樹也首度移師東部舉辦,地點選在馬太鞍與太巴塱傳統領域因台9線阻隔所造成的破碎帶植樹,種下可生產糧食或有利動物棲息及覓食的林木或矮灌木,以此宣示國土綠網政策目標與決心。

響應地球日,捐千送T

溫柔而紮實地把地球擁入懷中,用具體行動實踐愛地球的決心。捐款1,000元即可獲得一件地球日紀念T。

台灣百萬綠行動

結合國際地球日2020年前達成全球30億個綠行動的目標,邀請您參與「台灣百萬綠行動」,將已實現的綠生活分享到網站,打造台灣的環保紀錄!

2018環境電影節─「環藝影像獎」創作比賽 徵件

「環境電影節」為一環境議題與藝術創作結合的跨界活動,2018年以「環藝影像獎」創作比賽鼓勵影像創作者為環境發聲的平台,獲獎影片將於2018舉行頒獎典禮與線上影展。邀請喜歡影像和環境的你,加入第一屆環境電影節。

  

行政院環保署補助 廣告

退訂地球日電子報

231 台灣 新北市新店區民權路48號3樓