親愛的讀者,
武漢肺炎來到了「後疫情時代」,許多人選擇走向戶外,小編的週末常常也在山海中度過。前陣子在往松蘿湖的路上看見台灣藍鵲,在往大霸尖山的林道上看見了帝雉,即使走在台北的公園,也會遇見黑冠麻鷺、白頭翁和夜鷺。
這些時刻都在提醒著:野生動物們一直生活在我們身邊。在高度都市化的台灣,我們該怎麼把好好留住牠們?一介平民,可以如何實現生態保育?
台灣近年盛行的「公民科學」或許就是答案之一。你的好奇與善意,可能就是守護野生動物的力量。這期電子報,一起看看台灣的生態保育。
屏東往墾丁一帶,過去「焦阿巴」的攤子曾經超過百攤。野保法上路後30年,楓港社區逐漸擺脫惡名,伯勞鳥們可能躲過商業獵捕,但保育還有更重要的功課——居住安全和食物安全。來年能不能再來看見這些度冬的過境鳥,其實端看農地上的農法⋯⋯
公民科學通常是由專業科學家規劃,讓一般大眾有系統地參與科學研究案中的全部或部分。目前,全台灣已經有超過一百個公民科學社團,從蒐集路死動物屍體、珊瑚礁體檢、白海豚目擊回報、全台海域鯨豚目擊回報,以及季節性的新年數鳥嘉年華⋯⋯
2019年6月完成的「苗栗縣大尺度之路殺風險評估」報告,盤點出八個高風險的「死亡路段」,並分析了石虎過馬路的行為、時間、季節。建議增設特定時段的測速相機、調整道路工程施工時間以及設置噪音路面、反光鏡等警示措施⋯⋯
前方野生動出沒路段請注意!「Omnie Cue道路情報達人App」(Android版、IOS版)根據百大路殺熱點路段資料,建置預警語音。行經保育類動物出沒區,將會主動提醒用路人降低車速、提高警覺,減低碾壓野生動物的機率⋯⋯
真實的關懷,往往是從「知道」開始。你是否曾對於動植物感到好奇?拿起身上的智慧型手機、拍下照片,不但可以認識他們的名字,更可能成為公民科學的一分子!
下期預告:
台灣身為一個坐山望海的島嶼,擁有 200 多座高山以及一望無際的大海,只不過⋯⋯這些山海卻默默地成為垃圾堆置場。
地球日第九期電子報預計在6月8日世界海洋日發行,也將是今年地球日電子報的最後一期,和你聊聊廢棄物的課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