親愛的讀者,
已經有眾多研究指出,消費過多肉品造成地球不斷升溫,過度捕撈讓魚越來越少越來越小;而外來食物與工業化生產,也明顯改變台灣人的飲食文化,例如米食比例降低、 野菜吃得越來越少,小編記得小時候,爺爺吃飯時常常會配「破布子」(樹子),奶奶也經常會在庭院曬「青草」。
食物,不僅是文化的展現,也牽連著人類身體健康、動物棲息地,友善土地的耕作方式,更意味著環境的永續以及人與萬物的生命安全。本期電子報,跟你分享怎麼吃才永續。
Every bite counts. 你的每一口,都是我們的未來。
工業化農業為人類帶來了便宜的糧食價格,但棲地破壞、大面積單一作物及農藥使用,也對生態造成難以回復的破壞。 以蜜蜂為例,全球蜂群因農藥而大量消失,除了影響生物多樣性,更可能導致糧食價格上漲、擴大貧富差距⋯⋯
英國獨立報報導,一項新研究指出,極端天氣事件的增加造成大規模糧食危機(food shocks)的頻率增加。
農業是最容易受到乾旱和洪水等災害影響的產業。當作物停止生長,有一半的情況要歸咎於極端天氣;當牲畜受到大規模影響,也有大約四分之一的情況和極端天氣有關⋯⋯
英國衛報報導,科學家警告,畜牧生產必須在未來10年內達到高峰並開始減少,以因應氣候危機。
他們呼籲最貧窮國家以外的所有國家、地區政府設定「肉食高峰」日期,因為畜牧業是全球溫室氣體排放主力且快速成長。牛和羊會排放大量甲烷,而為了開發牧場或轉作集約化飼養牲畜的糧食,森林不斷被砍伐。
魩仔魚是一種魚嗎?→ 不,魩仔魚應該不只是一種魚,常混著其他魚類的幼魚及海洋生物的幼體 你吃的鱈魚真的是鱈魚嗎? → 不,國人常消費的鱈魚真面目是大比目魚 沙丁魚罐頭裡面真的裝沙丁魚本人嗎?→ 嗯,可能是baby鯖魚
農糧署副署長莊老達說:若大眾不吃米,農民因此不種米,一旦遇到類似全球疫情大流行、使得糧食無法進口時,恐怕連米也吃不到了。 國人吃米的態度是支持稻米生產的動力,這波疫情是該讓我們調整吃米的態度了!
我們建議大家:除了多吃在地生產的米食、少肉之多菜外,還可以follow 永續海鮮指南,用雪亮雙眼嚴選餐桌上的佳餚。另外,全台的「小農市集」已經遍地開花,友善土地的賣菜郎,更值得我們消費支持!
・ 真人面對面的【農夫市集/有機市集】
全台市集彙整|合樸農學市集|農民學院
・ 宅在家也可以買得到的【線上菜市場】
直接跟農夫買|無毒的家| 田裡甜|台灣原味|台灣好農|花東菜市集|無毒農|悠活農村
・通勤路上可能都會經過的【實體商】
無毒的家|棉花田|里仁|柑仔店
下期預告:
地球日第八期電子報,預計在5月14日發行,我們將以台灣廢棄物管理主題,了解台灣如何從縣市垃圾大戰走向限塑的過程,以及我們可以怎麼減更多,讓我們的日子過得簡單而美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