違章工廠恐年增5千5百家 政府輔導緩不濟急

文/張淑貞(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研究員)

林全政府將對違章工廠進行政策鬆綁,目前已將新一波的農地違規工廠就地合法政策置入了前瞻計畫。但資料分析告訴我們,2005年起,政府擬啟動輔導政策,協助工廠業者原地變更土地,結果卻是,「疑似違章工廠」數量大增,且逐年攀升中。農地種工廠不再只是歷史共業,更可能是政策錯誤使然。

一般說法全台違章工廠數量在6~8萬家之間,官方具體掌握的資料在2萬家之譜,此資料量對政策評估與擬定參考極為不足。在資料窘迫的情況下,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利用營業稅籍資料,嘗試分析違章工廠可能的增加趨勢。

我們從臨時登記工廠現況得知,違章工廠所屬公司具營利行為也需課稅,因此在比對具製造業稅籍和相關的工廠登記資料後,找到了約12萬5千筆從事製造業(稅籍登記行業之一為製造類)但名下無合法登記工廠的企業。

這類企業在1960年代左右開始存在,逐年增加,每年新增家數在1,500~3,000家之間。2010年之後顯著暴增,平均每年增加5,500家。

細看近十多年的變化(下圖),可以發現,近期有二次家數暴增點,一次是2005年,當年正是《工廠管理輔導法》特定地區五年輔導條款修正草案在立法院送審狀態,家數比前一年多了2成 (22%)。另一次是2010年《工廠管理輔導法》公布新增第33、34條,確立鬆綁違章工廠,原地劃設特定地區進行土地變更,並開放申請臨時工廠登記,該年的家數比前一年多了4成5 (46%)。接下來每一年持續增長,近二年每年新增同類企業數在6,000家以上。顯示政策面的鬆綁,恐對違章工廠數量造成了負面效應。

相較可能經營違章工廠的企業,擁有合法工廠的製造業企業單位(見下圖),大致維持在每年新增家數2000~3000之間,2005年起出現下滑,近二年數量更是比前一年減少2到6成,每年新增數量不到1,000家。也就是說,「疑似有違法工廠的企業」呈現正成長的同時,「合法工廠企業」呈現明顯負成長。

特別說明,並非所有登記製造類稅籍、無合法工廠的企業,都有經營違章工廠的可能。在法律上,小規模的廠房不需要申請工廠登記。惟這些小型廠房如果長在農地上,依法仍屬農地違規使用行為,須依區域計畫法、都市計畫法規定進行相關稽查及取締。

另外,從臨時登記工工廠分析來看,疑似違法經營企業可能不只有一家違章工廠,另外,部分有違章工廠的企業,其稅籍並非登記製造類,或者其實沒有登記,因此,實際違法經營企業總數可能比估算更高。

綜上,本次分析發現:

  1. 從事製造業(稅籍登記行業之一為製造類)但名下無合法登記工廠的企業有近12萬5千筆。
  2. 此類違法經營的企業自2010年起劇增,平均每年新增5,500家,顯示政策面的鬆綁,恐對違章工廠數量產生了負面效應。
  3. 特定地區輔導策略提出後,「疑似有違法工廠的企業」呈正成長,「合法工廠企業」呈明顯負成長。

當下政府柔性輔導、缺乏強度管理的方式,對於遏止違章工廠新增,顯然成效不佳。但張景森政委已在2017年3月17日說明會中,承諾了新建違章工廠要拆除,高污染工廠要遷移,以此為前提,再談輔導農地工廠聚落規劃成工業園區。顯示政府察覺也認同,政策及土地的鬆綁,對違章工廠管理可能造成災難,棒子(執行拆遷)須比蘿蔔(輔導土地變更)先落下,才能有效管控不法。現在,數字告訴我們,目前的輔導政策恐造成管控上的失序,接下來得看中央和地方政府展現決心,從法制到執行,落實政治承諾,恢復土地秩序。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